冻青沟村汉江边上的杨泗庙。
盛夏,记者驱车从十堰城区往西行驶60余公里,来到郧阳区胡家营镇,踏访汉江边上的冻青沟村。
离开江边历史悠久的码头,穿过一座崭新的牌坊,见山坡上、沟谷里散落着十几处“无木不雕、无石不刻”的古民居和祠堂,向外人展示着鄂西北独特的传统民居建造技艺。徜徉其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讲述着几百年来何氏族人在这里落地生根的悠悠往事。
在守望与眺望之间,该村寻觅着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在保护与发展路上不断焕发生机……
千年古渡,曾是汉江物资集散地
千年古渡,迎来送往,冻青沟是永远的见证。
暑气蒸腾,记者立于冻青沟村岸边,眼前的汉江千百年来就这样静静地流淌,不动声色中透露着古老和神秘。
因孤山电站的存在,昔年的拍天浊浪如今已平静,舒缓中时见微澜,轻灵中饱含凝重。
该村与汉江相通的河湾处,几条船静静地停泊在岸边,细浪拍打着船底,声声诉说“千年古渡,冻青码头”的悠久历史。
汉江从陕西白河进入我市后,一路长驱直入流经冻青沟村,被山脉阻挡形成一个巨大的洄水湾,又经东北方向流往五峰。因此,水流较缓的冻青沟是一处绝佳的码头。
古时候,秦巴山区出产的生漆、木材、苎麻及各种药材,南阳、襄阳出产的粮食、食油等,吸引着各地商贾。他们在冻青沟设立商号,互通有无,冻青沟码头也随之成为汉江物资集散地。
商业的兴旺带来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码头文化。可以想见,在木船航运时代,冻青沟江面上常年白帆如云、水鸟绕桅,码头上停泊着一艘艘大小木船。码头工人搬运货物时此起彼伏的加油声,驾船汉子撑篙抢滩时的吆喝声,响彻山川,是那样荡气回肠。
千年古渡,迎来送往,冻青沟是永远的见证。
显赫家族经营数百年,人才辈出
位于山腰的何家祠堂见证着冻青沟何氏家族当年的实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上的冻青沟生态环境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同时又紧邻航运通道汉江,繁盛的航运贸易往来造福一方。
何姓为冻青沟村大姓。当地至今仍保存着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清同治版何氏家谱,记载该家族于明正统元年由江西瑞昌分出一支迁徙到鄂西北,并于清康熙60年再分出一支在郧县(现郧阳区)胡家营镇冻青沟村定居,并开始了本支的聚落营建。
何氏家族奉行先人“耕读传家”的古训,家大业大,人才辈出。根据家谱记载,何氏家族仅贡生就达上百位,其他官员更是不胜枚举。经过前后大约200年的历史变迁,冻青沟何氏家族逐步完成血缘型聚落的系列构建。
位于冻青沟村东沟叶家坡的何家祠堂,见证了冻青沟何氏支系当年的实力。其选址位于山腰,且高于冻青沟所有宅院,以示其在这个场所中不可撼动的神圣地位;规模大于所有民居单元,形制讲究,以示后人对前辈的崇拜敬仰之情,也暗藏家族地位提升的寓意。除何家祠堂外,冻青沟还有庆畅园、娘娘庙、杨泗庙、秦记园等十几处古建筑,大多为何氏家族所建。
旧日光景已难追,然而千年码头留给冻青沟的这些古建筑风韵犹存,经过历史的沉淀,恰如窖藏老酒,散发着时间的幽香。
江边杨泗庙,见证汉江航运繁忙
在冻青沟古渡口临江公路上方一座看似独立的小山顶上,黑瓦、白墙的杨泗庙坐落在草木葱茏之中,凝望着下方的汉江。
冻青沟村由纵横两道谷地呈“Y”字形交叉而成,入口与汉江相连,犹如一个神秘、独特的世外桃源。记者穿过入口处一个新建的牌楼,绕到山后,才发现小山与背后绵延的山脉相连,有小路直通杨泗庙。
这座杨泗庙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为三开间单进天井院布局,庙宇由正殿、拜殿、两侧连廊以及天井院组成,高耸的屋顶,拔高了纵向的使用空间,又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当地人介绍,以前,古渡口到杨泗庙之间的悬崖峭壁间,有“百步梯”通行。在汉江水运、渔业发达的年代,过往船只停靠冻青沟码头,到杨泗庙祭祀水神杨泗,以求水神保佑一帆风顺。
在杨泗庙前,一幅山水长卷扑面而来:江面开阔,水波不兴,两岸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民居;在河湾汇入汉江处的桥上,时有车辆轰隆而过,把人从梦境拉回现实。
转身进入杨泗庙内,抬头仰望主殿主梁留下的墨迹:“嘉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桂月吉日,何先甲建修正殿三间,合社捐修,拜殿三间。”所提何先甲即为当地何氏家族迁往郧阳的九世祖何中兴。
留存多处古建筑,“无木不雕、无石不刻”
冻青沟村娘娘庙。
告别杨泗庙,记者进入山谷。路上听当地人介绍:此地原有一个山洞,是一处静修之处,历史文献中冻青沟即为洞静沟。最终,洞静沟谐音衍化而成如今的冻青沟。
十几分钟后,即可看到坐落于绿山茂林间被专家称为冻青沟最精美独特的建筑——娘娘庙。脱鞋过河,来到依山就势的娘娘庙,它的上部是砖瓦结构房屋,下部是石条砌成的拱形通道,串联起两侧的道路,见证着百年间来往行人的足迹。
全国各地旧时所建的娘娘庙,通常由正门进入殿堂。而冻青沟娘娘庙则是从侧面偏门进入殿堂;逐层递进的多重马头墙是娘娘庙最突出的特点,墙面绘画风格灵动婉约、精巧细腻,表达了祈求平安、吉祥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建于清代的娘娘庙依旧保留着昔日风采。
“无木不雕、无石不刻”,村里古建筑最典型的当属庆畅园。前房、天井、后堂三部分组成了这个古建筑,房屋曾有34间,现存24间。
与别的院落不同,庆畅园大门门框、门墩均由坚硬的石头打造,看上去结实、美观、大气,花纹图案至今仍然清晰可见。园内所有门窗,均采用传统木雕镂空工艺。在屋檐下的彩绘上,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在光阴消磨中至今不减风采。
总体来说,冻青沟古建筑具有典型的鄂西北山地建筑特征。建筑选址在山脚,院落多为单进,极少数设有偏院、侧院;宅院均建于台基之上,台基外围镶砌条石以牢固其结构,室内外由此产生一定落差,以此防潮;建筑对外较为封闭,较少开窗,对内均设天井院,较为宽敞;每座建筑主入口前方都有一块较宽的场地,一般作为谷物晾晒和日常室外活动的场所。
保护中开发,传统古村焕发生机
冻青沟村去年新建的牌楼,也是村标。
在通往集镇的沿江路开通前,冻青沟村交通闭塞,主要依靠渡船与外界联系,一旦遇到极端天气,村子就如“孤岛”,彻底与外界断绝往来。长期以来,冻青沟村古建筑群不为外人所知。2009年,郧县文物局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时才首次发现了这个仍然保持较好原始形态的古村落。此后,该村先后入选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湖北省历史文化名村。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郝少波认为,恰巧是因为这种落后于时代的交通状况以及位于偏远的山区,极大地减少了现代文明对村落中各种形态古代建筑和遗存的破坏。
几年前,冻青沟村通往集镇的沿江公路和过江大桥建成,结束当地群众数百年来靠船过江的历史,架起了当地群众和党委政府之间的“连心桥”,打通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当地人说:“以前去镇上要个把小时,到十堰城区要两个半小时,现在分别只需要15分钟和一个半小时。”
与此同时,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村落完整地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冻青沟村美观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
路通了,梦圆了,村里的人气、财气也旺了。每逢节假日,十堰城区的游客成群结队来到冻青沟村,看古建筑、品农家味、买土特产。藏在深山的“宝贝”,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废弃多年的村小学,经过精心装扮,如今成了竹编产业基地;返乡创业者开办的“溪奇古怪”文创小店内,天麻、土蜂蜜、葛根粉等城里人稀罕的土特产整齐陈列;曾经坑坑洼洼的村道,已经被修成沥青路;土木危房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数十栋精美的徽派建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
根据胡家营镇对冻青沟村中长期规划,当地将依托中国传统村落“古村、古宅、古庙、古树”特色,力争用3至5年时间,通过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产业重构,全面激发新活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张蓝图从容运笔,美丽乡村再谋新篇。相信冻青沟村这一“汉江明珠”,必将重现昔日繁华,闪耀璀璨光芒!